想把米蟲殺光光,其實很簡單。
米買回來了,先丟進冷凍庫裡冰 2 到3 天,什麼蟲也沒了」
農試所助理研究員姚美吉提供這DIY 方法,誰試過誰都豎起拇指稱讚好。
台灣研究米蟲的人不多,姚美吉算是第一把交椅。
1. 環境管理
小黑蚊幼蟲主要以藍綠藻、綠藻等藻類為食物,藻類的滋長需要潮濕的環境及適當的光線,環境中有藻類滋長的具體指標就是「青苔」。因此,避免青苔的滋生或是清除青苔,即可避免提供小黑蚊幼蟲生長的食物來源,亦可阻斷小黑蚊滋生棲息地及危害。有關清除方法如下:
(1)拆除不必要的棚架,清理雜物、枯枝落葉及修剪花木,保持通風狀態,可降低環境溼度,有效減少藻類的滋生。
(2)可利用鋼刷或其他工具刮除石、磚、溝壁、邊坡滋長的青苔,刮除後利用防水漆、油漆等材料上漆、彩繪,或貼上彩色磁磚,以降低青苔生長時間。
1. 個人防護
由於小黑蚊蟲體小、習性低飛,通常以小腿、腳、手背、手肘為叮咬部位,而雌蟲產卵所需要的養分就是人血,多以人群活動、聚集的地方為主要發生地點,應做好個人的自身保護工作,避免提供血源,如此小黑蚊就無法獲得產卵之養分,亦可阻斷小黑蚊繁殖之危害。有關個人自身保護方法如下:
(1)衣著保護
最簡單有效的防護方法就是穿著長袖、長褲及鞋襪,兼顧舒適又能防止小黑蚊叮咬的效果。
二、 防治策略
在小黑蚊防治策略上,應與防治技術整合。有關防治策略可分為三類:
(一) 防治責任觀念調整
應將過去防治責任全盤由地方環保局負責的觀念,調整為區、里、鄰等地方行政力量與民眾共同配合防治工作,小黑蚊危害問題才可改善。
一、 小黑蚊簡介
小黑蚊不是蚊子,而是屬於雙翅目蠓科的台灣鋏蠓,是一種體型微小的吸血昆蟲,俗稱「黑微仔」,早在1913年由日本昆蟲學家素木得一於台中縣發現並予以命名;它是一種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完成一個生活史約時20-30天。
小黑蚊成蟲體長約1.4mm,雌蟲嗜吸人血,吸血活動白天進行,以中午至下午時段為吸血高峰。雌蟲習性低飛,因此多叮人體小腿、手背、手肘等部位,叮咬後會產生奇癢、紅腫等症狀,嚴重者會產生過敏反應;吸飽血的雌蟲懷卵2-3天即可產卵,卵產於潮濕之土表。其幼蟲為陸生,主要取食藍綠藻與綠藻等藻類,這些藻類滋長於潮濕的土壤表面。
小黑蚊為滋擾性昆蟲,尤其在白天活動時易被叮咬,目前尚無傳播疾病的記載。由於小黑蚊之吸血特性,因此人的活動與行為也是決定台灣鋏蠓密度高低的重要因子;如在農莊、社區、村落、學校、廟口、公園、風景區、遊樂區等人多或人群聚集活動場所都是小黑蚊可能猖獗危害的地方。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休閒活動發達、農業生產方式及地區作物相改變等因素,加上隨著交通工具之移動,危害區域由以往的偏僻鄉鎮逐漸擴散至都會區,使得小黑蚊危害由局部地方性問題迅速蔓延成全國性的生態環境問題,更直接影響民眾生活品質及休閒旅遊產業的發展。
孕期營養影響寶寶未來的健康和家庭日後生活品質
加拿大政府健康部門於 1992 年曾做過一個實驗 , 將母奶收集起來化驗 , 發現其中有高達 7 . 2 % 的成分是反式脂肪酸 , 這表示母親本身吃了很多人造奶油、糕餅或其他氫化油。試想 , 母奶中有 7 % 是根本不能吃的氫化油 , 多麼恐怖 ! 也難怪現在有那麼多小朋友從小就有一大堆毛病。
自然醫學陳俊旭博士說 : 「臨床上 , 我看過太多皮膚過敏的案例。在美國時 , 我看過好幾個 [ 體無完膚 ] 的小朋友 , 全身包的密不通風 , 被小兒科醫師轉診過來 , 因為西醫已經拿他們沒辦法了。在我的觀念裡 , 皮膚過敏其實是皮膚裡面有毒素 ( 或心理壓抑 ) , 而反式脂肪就是毒素的一種。」
「皮膚裡的毒首先會讓人發癢 , 如果體內毒素累積太多 , 皮膚甚至會流汁、起疹塊或結疤。自然醫學治療皮膚過敏的原則是 , 體內與體外都要排毒 , 身心內外清爽 , 過敏就好了。」
由於反式脂肪酸對身體的影響並非立即產生,因此人造奶油的問題一直被忽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 FDA ) 直到 2006 年才強制要求食品包裝上必須標示反式脂肪的量,並規定反式脂肪酸限量 2 %。然而即使是少量,對人體也可能有害。( 紐約禁用反式脂肪 2007 年七月起分階段實施 )
TIME 雜誌就曾公佈過 , 這種油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 也就是說在自然的情況下 , 人體是無法處理消化這種油脂的 一吃下去馬上對肝臟產生傷害 , 而且還會破壞人體細胞膜 , 造成細胞的缺陷影響未來的複製與再生。
當細胞膜受損或破洞時 , 細胞膜的功能就會異常無法進行「選擇性的滲透壓」, 使好的營養和氧氣滲入 , 細胞內新陳代 謝 的廢物排出。許多慢性病都與細胞膜不穩定有關 , 例如 : 皮膚過敏、鼻子過敏、氣喘、腸胃過敏、內分泌失調、視網膜病變、癌症 .... 等等。巴維德博士的油脂理論最堅持的就在此 , 她強調細胞膜不可受氫化植物油包圍缺氧而窒息 ( 癌症造成的原因之)。
脂肪酸是人體用來建造細胞膜與荷爾蒙的材料,反式脂肪酸卻是經人為氫化處理後才產生,不存在於自然界,因此人體無法處理這種油脂,只能任由其堆積於體內,進而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最近研究發現 , 氫化植物油比動物性脂肪更糟 , 會使血中壞的膽固醇增加 , 好的膽固醇減少 , 造成血管阻塞。
人造奶油的製作方法 , 是在每個植物油分子裏加 2 個氫原子 , 使原本順式脂肪酸變成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由於分子的極性較大 , 油分子之間的互相吸引力較強 , 所以在常溫下是固態 , 相當穩定。而原本的大豆油、玉米油這些植物油 , 在常溫下比較不穩定 , 呈液態。這就像變魔術一樣 , 液態的植物油 , 加了2 個氫之後 , 就變成固態的氫化植物油 , 然後再加點調味料 , 人工香料與色素 , 味道與模樣就跟奶油一樣了。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人造奶油就是乳瑪琳。從 30 年前開始 , 台灣人就很盛行吃乳瑪琳 , 至今仍歷久不衰 , 例如 : 三明治 .... 等。另外一種氫化植物油 , 大家比較沒聽說 , 但卻更常吃 , 那就是植物性酥油 ( 俗稱白油 )。酥油是麵包師傅做麵包或餅乾時 , 幾乎都會加的油 , 以前多半是用豬油 , 現在幾乎全都用氫化植物油作成的酥油。常見如麵包、蛋糕、甜甜圈、冰淇淋等 ....及各地名產太陽餅、鳳梨酥、蛋黃酥、方塊酥、麻糬、月餅、喜餅 ...... 等等加工食品。